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音響空間二十要(四)

延續上一篇文章:音響空間二十要(三)

十三要:天花吸收與擴散
原文摘錄1為什麼我說天花板適合做吸收與擴散呢?難道不能只做吸收嗎?當然可以,不過別忘了與天花板相對的地板幾乎都是平的,如果天花板又是平的(例如只用礦纖板),則天花板與地板之間會產生很多的駐波、聲波增強或抵銷干擾以及空間共振等。既然地板不可能做擴散,我們希望天花板能同時做擴散與吸收。
原文摘錄2天花板如果做造型,通常都會以薄夾板釘成,而且裡面會有空腔。此時,薄夾板與空腔就會形成中頻與低頻的吸音體,而且您很難估計它所吸收的頻率以及吸收的量感。因此,如果要用薄板空腔構成天花板,最好先將天花板分成許多小區塊,區塊越小,對中頻與低頻的吸收能力就越小(中頻、低頻吸得過多並非好事)。


十四要:喇叭後牆硬帶軟
原文摘錄1什麼叫「硬帶軟」呢?所謂「硬」指的是喇叭後牆的結構體要硬,最好是磚牆水泥。而後牆的表面如果需要吸收,可以按照前述吸收的要領來「軟化」喇叭後牆。為何喇叭後牆的結構要硬呢?如果喇叭後牆是空腔,那是最糟糕的做法,因為喇叭後牆是整體喇叭聲波能量第一個最強的反射面,空腔安置在此會吸收大量的低頻與中頻,造成擴大機功率的虛耗。此時,即使您用的是數百瓦擴大機,聽到的也可能是虛軟的低頻與中頻,感受不到飽滿結實的聲音表現。
原文摘錄2請盡量避開讓玻璃門成為喇叭後牆,因為玻璃門遇上中頻、低頻時,會因為本身的振動而產生吸音作用,如此一來聲音的飽滿紮實程度也會打折扣。


十五要:一次反射勤吸收
原文摘錄從喇叭所發出的聲波第一次「撞擊」室內各牆面時,我們稱為第一次反射音,第一次反射音之後,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射音,其中能量最強的就是第一次反射音。擒賊先擒王,既然多次反射音中能量最強的是第一次反射音,我們就優先解決它。第一次反射音的反射點在哪裡,我們就在那個地方安排吸音裝置,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六個牆面中,天花板與地板之間、二側牆之間、喇叭後牆與聆聽位置後牆之間都會有第一次反射音的存在,不過對聆聽音樂干擾最利害的則是從左右二側牆所傳來的反射音,它會使得聲音的定位模糊,而且對耳朵也容易造成壓力。因此,在左右二側牆安置吸音裝置來降低過多反射音的干擾是有必要的。
二側牆到底要怎麼做呢?當然要先找出第一次反射音區域。要怎麼找出第一次反射音的反射點?很簡單,不過需要二個人來做。一個人坐在選定的聆聽位置上,另一個人拿著一面鏡子,在側牆上移動位置,只要在座位上能夠看到喇叭(左側牆鏡子看到右側喇叭),那個「區域」就是第一次反射點。我將區域括弧起來的意思是:反射點其實不只是一個「點」而是一塊區域,而且第一次反射音不是只由一支喇叭所造成,而是二支喇叭造成(將鏡子移到靠近喇叭處就會看到另外一個反射區域),嚴格說來會有二個第一次反射音區域。


十六要:天花吸收與擴散
原文摘錄聆聽位置的後牆到底要吸收比較好呢?還是擴散?這要視情況而定。如果座位緊靠後牆,吸收要多於擴散;如果座位離後牆還有相當距離(例如一公尺以上),吸收與擴散可以平均安置。要注意的是,如果聽起來高頻太亮,您所使用的擴散器最好採用表面蒙布者。座位後牆採用全擴散不好嗎?我的經驗是不要將整個牆面做成單一的吸收或單一的擴散,吸收與擴散能夠均勻配置是最理想的做法。
聆聽位置後牆擺書櫃、唱片櫃可以嗎?可以!不過書櫃與唱片櫃如果裝滿,對於高頻而言,反射會多過吸收。對於中頻與低頻,當然會適度的吸收。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音響空間二十要(三)

延續上一篇文章:音響空間二十要(二)

第九要:吸收擴散重均勻
原文摘錄1吸收與擴散是聆聽空間中最重要的課題,除了吸收與擴散所佔的表面積之外,剩下的當然就是反射面了,反射可以是未經處理的平面,也可以是斜面或弧面。在前面,我們已經瞭解到要用泡棉或玻璃纖維棉來吸收高頻、中頻與低頻,而二次餘數擴散器也可以擴散高頻、中頻與低頻。只不過,想要擴散的頻率越低,擴散器的體積也就越大,此時,您必須考慮擴散器本身的重量對中頻與低頻所產聲的吸收作用。
原文摘錄2到底吸收與擴散、反射要怎麼才算達到「均勻」的要求呢?舉例而言,如果您將一個牆面劃分成9格,吸收與擴散、反射就依序相隔安排在這9個格子中。我這樣說您瞭解嗎?此時不僅每單位吸收與擴散、反射的面積不至於太大,而且吸收與擴散、反射是兩兩相鄰的,這就是我所謂的「均勻」分佈。前面已經講過,將吸收與擴散、反射均勻分佈之後,它所得到的吸收或擴散的效果最好,而且可以得到最融合的聲音。無論是天花板、座位後牆、喇叭後牆、二側牆都可以準此均勻要領去做。
原文摘錄3「吸收擴散重均勻」除了上述要注意的地方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均勻」要求,那就是「材料的均勻」多樣性。通常,我們在以軟質或多孔類材料來吸收過多的高頻時,常會因為只採用某一種吸音材料,而造成某頻段吸收過度、其他頻段卻無法吸收的問題。

第十要:沙發最好買布的
原文摘錄聆聽室一定要有座椅,我建議採用布沙發或皮沙發,而且不要太硬者。為什麼?請您想想,沙發的表面是布料或皮料,裡面則是泡棉,這不就是現成的低音陷阱嗎?沒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說,而且不僅可以吸收低頻與中頻,柔軟的表面還可以吸收高頻,沙發的造型相當程度還可以讓聲波改變方向,降低駐波。但沙發並不是精確的低音陷阱,這點您要瞭解。
到底是要買整套的沙發還是單獨的三人座或二人座呢?視府上聆聽空間大小而定。在此要建議的是,不要在沙發前面擺玻璃茶几或玻璃桌面,這會反射過多的高頻。


十一要:櫃子開放不要封
原文摘錄聆聽空間中大概會有唱片櫃、書櫃或其他各式櫃子,這些櫃子裡面最好有書、唱片等,不要空空的。要知道,這些櫃子本身的重量,加上裡面的書、唱片,就變成自然的吸音體,吸收的頻率會以低頻與頻為主。要提醒您的是,這些櫃子最好是開放式的,不要有任何的玻璃或木板門。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玻璃,會完全反射高頻,造成高頻量感太多,殘響太長,木板的門也相同。


十二要:地上鋪塊厚地毯
原文摘錄不論是實木地板或磁磚地板,如果都是貼實(底下沒有空腔),其對聲波的效果都是全反射的。當喇叭所發出的聲波輻射到地板,會循著入射角等於反射角的聲學原理,將聲波反射到聆聽者的耳朵,這些反射聲波包括高、中、低頻。
我們都知道,太多的反射音會干擾樂器的定位,也會讓殘響過長,讓聲音變得渾濁,同時也對耳朵聽感造成壓力,所以適度的吸收反射音是有必要的。在地板上,由於它的功能是走路,必須保持平坦,因此只能在喇叭與聆聽座位之間鋪上一塊厚地毯。地毯越厚對於高頻的吸收能力越好,對中頻也會有一定的幫助,低頻的影響則很有限。事實上,這塊地毯所起的作用就是吸收從地板反射到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音響空間二十要(二)

延續上一篇文章:音響空間二十要(一)


第五要:殘響長短靠經驗
原文摘錄1:當我們進入一個完全沒有裝潢的空房間時,我們會感受到高頻段有太多迴音,中頻段講話好像對著瓦甕講話般,低頻段則會有太渾的聲音,這些現象代表的是一個空盪盪的空間中,它的殘響(或稱餘響)時間結構並不適合居住或聆聽音樂,各頻段聲音能量的分布也不均勻,無法讓我們得到舒服的聽感。除了迴音之外,您還可以在某些頻率上聽到鈴振Ringing(向著屋頂角落拍掌就會聽到)。其實鈴振存在於低頻段、中頻段與高頻段,只是越低的頻段越不明顯而已,但事實上是存在的。
原文摘錄2:到底要多長的殘響才算是最好聽的呢?殘響多長要視空間大小以及個人喜好而定,一般所標示的殘響時間大多以500Hz或1000Hz所測得的殘響時間為主,事實上更高頻率的殘響時間要適當的增長,更低頻率的殘響時間要適當的縮短,這樣才會是我們覺得好聽的殘響時間分佈。
原文摘錄3:殘響時間的長短對於音響迷有何意義呢?當然有!如果殘響時間太長,高頻聽起來會太吵,定位不清楚,中頻聽起來會有甕聲鼻音,低頻聽起來會渾濁。適當的殘響時間能夠讓我們聽到有甜味、有光澤、豐潤、定位清楚、層次清晰的聲音表現。
個人補充:關於殘響,可參考先前的聲學小常識-殘響(Reverberation)一文。


第六要:高頻太亮來吸音
原文摘錄1台灣的居住空間大多是磚牆或水泥構成,空間內六個面都是硬的,屬於硬調空間。而硬調空間會反射大量的高頻,所以大部分的聆聽空間首先遇到的就是高頻量感太多,聲音聽起來太亮太刺耳。高頻太多太亮太刺耳產生什麼後果呢?無法正常開大音量,定位層次亂成一團,樂器的聲音被扭曲,無法靜下心來聽音樂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頻必須被適當吸收。
原文摘錄2常見的泡棉與玻璃纖維棉都是好用的材料,也是一般音響迷很容易買到的。比較這二種材料的吸音係數,可以發現在500Hz以上時,泡棉與玻璃纖維棉的吸音能力相差無幾。但是在500Hz以下時,玻璃纖維棉的吸音能力就勝過泡棉。所以,當我們處理高頻段的吸收時,泡棉與玻璃纖維棉都可以使用。在此我要醒提讀者,玻璃纖維棉一定要以布料被覆,或封在裡面,不要裸露。因為玻璃纖維棉如果經過拍打,會釋出纖維,這些纖維吸入肺中可能會有害處。此外,接觸玻璃纖維棉時一定要戴手套,不然皮膚會發癢。
原文摘錄3不要集中某個大牆面完全吸音,這樣效果不好。最好的方式是小面積分散均勻吸音。天花板、地板之外的四個牆面都可以安排適當的吸音。在此要強調的是,有些人以為只要安排個幾小塊吸音裝置就能夠解決高頻過吵的問題,其實不然。一個空間中如果高頻太吵,那就代表所需要的吸音表面積相當大,此時就要將吸音裝置分割成許多小塊,均勻配置在牆面上。


第七要:中頻甕聲用擴散
原文摘錄1我們會覺得有甕聲的頻段大約是在人聲範圍,而人聲範圍大約是200Hz-1000Hz之間。中頻有甕聲會讓這個頻段聽起來不夠清晰,而且帶有鼻音,這是一種聲音的染色。想要減少這個頻段,泡棉或玻璃纖維棉都可以用,二者比較,以玻璃纖維棉更有效。在此,我建議您採用擴散的方式來消除中頻甕聲,二次餘數擴散器是很好用的工具,尤其是表面蒙上薄薄泡棉加上布料的那種二次餘數擴散器最佳,因為不僅能夠擴散中頻,而且還可以適度吸收過多的高頻。此外,最重要的是採用擴散方式比較不會吸收過多的中頻,如果中頻吸收過度,樂器形體線條會變得瘦小扁細,不夠飽滿圓潤。
原文摘錄2假若您要以泡棉或玻璃纖維棉做為吸收中頻的材料時,有一個理論可以留意,那就是在吸音材料與牆面之間要留有適當的「密閉」空氣間隙,這樣吸音能力會更強。到底要留多少密閉空氣間隙呢?您要先假設想要吸收的頻率,再以這個頻率的四分之一波長為空氣間隙。或許您會奇怪,怎麼在音響上經常會看到「四分之一波長」這個名詞?傳輸線式喇叭的箱體管子長度不也是以四分之一波長來計算的嗎?這是因為,如果把聲波看成一個正弦波,它的第一個能量最強處就是在波峰(也就是90度)處,90度處就是四分之一波長處。如果我們將吸音材料與牆面之間留有該頻率的四分之一波長間隙,當聲波通過該吸音材料時,恰好就是能量最強的四分之一波長處會與吸音材料相遇,此時它的聲波能量就會被吸收最多。


第八要:低頻吸收有學問
原文摘錄1一般喇叭很難飽足再生40Hz以下的頻率,大部分20-40Hz的能量都很弱,除非是剛好遇上低頻峰值共振。而如果40Hz到200Hz之間有量感不足現象時,那就是聆聽空間中木作或空腔所造成的過度吸收。
原文摘錄2在聆聽空間處理中,處理低頻峰值是最困難的部分,由於低頻很容易產生過多突起的峰值,傷害低頻樂器的質感,甚至讓許多微弱的低頻樂器被掩沒,您要一一吸收相當困難。還有低頻的波長比中、高頻長很多,要吸收它並不容易。此外,我們往往要吸收的是某個特定頻率的低頻,但利用低音陷阱之後,不僅會「吸不準」該特定頻率,會連該特定頻率鄰近不該被吸收的低頻也被吸收了,這意謂著低頻吸收的精準難以精確控制。
原文摘錄3由於低頻的峰值很難精確吸收,因此我們可以用選擇喇叭擺位與聆聽位置來避開它。當然,最好的處理方是就是雙管齊下:既吸收又避開,這樣才能得到最佳的低頻響應曲線。
除了吸收與避開之外,有些人可能會採用等化器調整的方式,不過我並不建議用等化器來降低低頻峰值。為什麼?第一、當我們在使用等化器時,其實只是在等化一個聆聽點上(麥克風所擺放的點)的頻率響應曲線而已,這個聆聽點周遭位置低頻狀況未必適合等化器的調整。第二、某些低頻峰值很高,能量超過幾十dB,如果利用等化器將這麼大的峰值壓低,相位會不會有問題?如果想要利用等化器來將幾十dB的波谷填平,那又可能會造成擴大機與喇叭的負擔。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採用避開與吸收。
原文摘錄4最簡單的低頻吸收做法是利用重量比較重、密度比較大的厚玻璃纖維棉來吸收低頻。利用夾板做個空腔,在空腔裡面安置玻璃纖維棉,而玻璃纖維棉要距離背後的牆面四分之一波長(準備要吸收那個低頻的波長),這就是簡單低音陷阱的做法。夾板的表面會反射高頻,但夾板本身的振動以及裡面安置的玻璃纖維棉會起吸收低頻作用。如果您不想反射高頻,就必須用軟質的布料被覆厚厚的玻璃纖維棉,不過二側還是要密封,這樣才能讓玻璃纖維棉背後的空氣間隙起空氣彈簧作用。
原文摘錄5一般音響迷能夠做什麼呢?難道只能夠避開嗎?通常,我的建議是利用比較重的家具來「自然」吸收低頻,例如各類櫃子或沙發等。如果可能,將房間的四個角落以三分薄板(或者不用薄板)從上到下封起來,內部填滿玻璃纖維棉,這就是簡單的低音陷阱。如果您發現用三分薄板所吸收的頻率太高了,希望吸收更低的頻率,那麼請將三分薄板拆掉,改釘六分板。為什麼?因為越重的板子能夠吸收越低的頻率。
為什麼要選在角落做低音陷阱呢?一來角落是低頻能量最強之處,在這裡做低音陷阱能夠有效吸收低頻。再者將低音陷阱安置在角落不會佔去有用的空間。如果您不想在四個角落做低音陷阱,第二個選擇是將低音陷阱做在二側牆,不過此時您要考慮的是低音陷阱會佔去不少空間。
原文摘錄6低音陷阱可以吸收低頻,但一般人很難精確掌控該吸收的頻率與該吸收的量感。如果您真的想做低音陷阱,不妨採用「嘗試錯誤」的方式,找出需要多大的體積,當然先決條件是您自己能夠動手,否則光是工錢就不得了。不過,在此我還是要提醒您,以木板做造型所形成的空腔雖然可以吸收低頻,讓低頻峰值降低。但假若您無法精確控制所吸收的頻率與量感時,很容易就會造型中頻、低頻吸收過量的結果,使得中頻與低頻量感嚴重不足。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聲學小常識 - 基音與泛音


基本頻率(或簡稱基頻/基音),當發聲體由於震動而發出聲音時,聲音一般可以分解為許多單純的正弦波,也就是說所有的自然聲音基本都是由許多頻率不同的正弦波組成的,其中頻率最低的正弦波即為基音,而其他頻率較高的正弦波則為泛音。泛音的頻率為基音的整數倍,即若基音頻率為f,泛音就會是2f,3f...。兩者不同比例的組合疊加,也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音色。

音樂演奏或歌唱中,基音是區別音高的主要元素,決定旋律。而泛音則決定樂器或人聲的音色。

音響空間二十要(一)

本系列文章部分節錄自音響論壇第219、220期,原文請見這裡,不過也加入了個人的看法。可能有點長,不過主要是針對一般人居家空間的狀況,且是從現有空間如何佈置來寫的,所以對一般人來說還滿有參考價值的。

在開始之前,有以下三件事先思考一下
  1. 是否有大聲聽音樂的慾望
  2. 追求高、中、低頻趨近平衡的聲音表現
  3. 想聽到近似音樂廳的現場感與龐大的音樂規模感
如果沒有,上面的需求,只想小聲聽音樂,大概就不用往下看下去了,因為幫助不大。

第一要:活生生的現場感
原文摘錄:音響迷必須做的就是將現場演奏的聲音牢牢記在腦裡,藉著布置聆聽空間、做好器材搭配、學習調聲處理細節等手段來追求現場演奏的音響效果,將家裡的「罐頭音樂」轉化成音樂廳的新鮮音樂。而布置聆聽空間、做好器材搭配、學習調聲處理細節這三件事中,又以布置聆聽空間對音響效果的影響最大。
個人看法:不管是愛聽哪一種類型的音樂,其實買音響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原音重現,所以要調整家裡聆聽空間的聲學環境,首先需要的就是記住現場聲音做為標準,並依此不斷修正。也就是說,參加演唱會或是音樂會的時候,要記住當下那種真實的感覺,然後回到家去進行調整。這個調整包含音響本身的調整以及聆聽空間的調整。

第二要:頻率波長要知道
原文摘錄:聲波的速度與頻率、波長之間的關係有什麼重要性呢?當您要估計聆聽空間中的自然共振頻率到底落在哪個頻率時,就會有用了,所以您必須了解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此外,聲波行進的速度不會因為頻率的高低而改變,也不會因為音響器材的不同而改變,音響迷經常說的「聽起來速度比較快或速度比較慢」指的並不是聲波行進的速度,而是器材從0升到最高點的反應速度。
個人看法:要調整聲學環境,當然要對聲學有某整程度的了解,筆者也整理了部分聲學相關的常識(詳見:聲學小常識系列文章)。當您了解聲音的傳遞方式及特性,就能利用這些特性來進行調整。

第三要:低頻峰值要了解
原文摘錄1:我們耳中聽到的突起過強峰值聲音是由三樣東西所混合的,這三樣東西嚴重扭曲了聆聽空間的音響效果。哪三種東西?一種是真正的駐波(Standing Wave)。一種是聲波之間相互的干擾而產生增強或抵銷的結果,由於某些頻率聲音強,某些頻率聲音弱,有如梳子的疏密相間,因此這種空間中的聲波干擾也稱為Comb Filtering梳形濾波現象。最後一種則是空間本身因為長寬高所引起的自然共振,稱為空間模式(Room Mode),或許我們可以稱為空間共振模式會比較容易明白。
原文摘錄2:將聲波擴散是最有效的處理駐波方法。所謂「擴散」並非只是利用斜面、弧面或角錐狀將讓聲波反射的方向改道而已,斜面或角錐只能改變聲波做單一角度的方向改變。弧形可讓聲波改變較多的行進角度,但它所擴散的頻率決定於弧面的大小,還是有所不足。而擴散卻能夠讓「一個頻段」的聲波做「多角度」的行進方向改變,它的效果比斜面、弧面與角錐好很多當聲波被擴散後,我們可以在室內得到均勻的聲波能量,隨便坐在那裡聆聽音樂,都不會有因為駐波而產聲的不均勻聲波壓力。

個人補充:如果沒聽過駐波,可以先參考這篇文章。消除駐波為什麼重要,主要就是駐波會產生部分頻率聽起來聲音特別大,或部分頻率聽起來特別小聲,而讓原音失真,就像聽歌的時候,該小聲的地方歌手卻大聲唱,整體聽起來就不太動人了。

第四要:空間比例該注意
原文摘錄1:聆聽空間的長寬高最佳比例是什麼呢?其實,聆聽空間的長寬高最佳比例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選擇的,唯一要注意的是長寬高的尺寸不能互為「整倍數」。在樂器中,基音決定音高,而泛音的結構決定樂器的音色。在自然界中,任何發聲體不會只發出基音,它一定伴隨著豐富的泛音(其實就是共振)。將以上這些事實移植到聆聽空間中,我們可以將聆聽空間視為樂器,只要有一定的長度(牆面距離),就一定會產生一個基音(頻率),而這個頻率還會伴隨許多的共振頻率(泛音),這就是空間的自然共振現象。
原文摘錄2:當場寬高尺寸相互出現整倍數時,就等於是讓長、寬、高發出更多相同的共振頻率,而這些相同的共振頻率會因為相互重疊而增強聲音的能量。這樣一來,整個頻率響應曲線就被嚴重扭曲了。頻率響應曲線嚴重扭曲代表什麼意義?代表原來錄音的面貌被嚴重扭曲。所以,聆聽空間的長寬高最好不要互為整數倍數。
原文摘錄3:只要有長寬高,就會產生自然共振,理論上,您可以裝置專門用來吸收低頻能量的「低音陷阱」Bass Trap類結構,適當讓共振能量降低。但是這樣的裝置一來不一定夠精確吸收您想要的頻率,再者會佔去不少空間,還有耗費金錢。因此,無論是駐波或空間共振,或聲波相互干擾產生的梳形濾波現象所產生的凸起聲波能量,我們最好不要去硬碰硬想要「消滅」它,比較「經濟」的辦法就是「避開」它。到底要如何避開它呢?這就是「喇叭擺位」與選定聆聽位置的目的。當然,適當的做低頻吸收處理與避開它雙管齊下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第五要:殘響長短靠經驗
原文摘錄1:當我們進入一個完全沒有裝潢的空房間時,我們會感受到高頻段有太多迴音,中頻段講話好像對著瓦甕講話般,低頻段則會有太渾的聲音,這些現象代表的是一個空盪盪的空間中,它的殘響(或稱餘響)時間結構並不適合居住或聆聽音樂,各頻段聲音能量的分布也不均勻,無法讓我們得到舒服的聽感。除了迴音之外,您還可以在某些頻率上聽到鈴振Ringing(向著屋頂角落拍掌就會聽到)。其實鈴振存在於低頻段、中頻段與高頻段,只是越低的頻段越不明顯而已,但事實上是存在的。
原文摘錄2:到底要多長的殘響才算是最好聽的呢?殘響多長要視空間大小以及個人喜好而定,一般所標示的殘響時間大多以500Hz或1000Hz所測得的殘響時間為主,事實上更高頻率的殘響時間要適當的增長,更低頻率的殘響時間要適當的縮短,這樣才會是我們覺得好聽的殘響時間分佈。
原文摘錄3:殘響時間的長短對於音響迷有何意義呢?當然有!如果殘響時間太長,高頻聽起來會太吵,定位不清楚,中頻聽起來會有甕聲鼻音,低頻聽起來會渾濁。適當的殘響時間能夠讓我們聽到有甜味、有光澤、豐潤、定位清楚、層次清晰的聲音表現。
個人補充:關於殘響,可參考先前的聲學小常識-殘響(Reverberation)一文。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聲學小常識-擴散(Diffusion)

在聲學裡面,擴散(Diffusion)吸收(Absorption),是最重要且必須被考量的兩個議題。擴散最重要的影響,在於聲壓的控制,讓整個環境的聲音能量均勻分布而得以讓聆聽者不管處於任何位置,所得到的聆聽效果趨於相同,聲音聽起來也更為飽滿。也因此,在演奏廳、電影院等大眾室內視聽環境,對於聲音的擴散都相當的重視。

一個完美的擴散環境應該有三個條件:
1.空間各點聲能密度均勻
2.在任何一點上,從各方傳來的聲音強度相等
3.在各方位傳來的音波相位是沒有規律性的,如此各方位的聲能都能互相疊加。

不過實務上不可能也沒必要達成,主要是因為聆聽者會因此沒辦法判斷音源在哪裡而失去方向感,反而不是一個很好的聆聽空間。

有幾個設置擴散體必須注意的事項:
1.擴散體不能同時是吸聲體。
2.擴散體的材質應儘量採用比重大而具有一定剛度的材料,如混凝土、抹灰磚石體、大理石、花崗石等。
3.如用木材則宜採用實心硬木。如柚木、橡木、花梨木或硬木表面加貼多層組合板。而切忌用三合板、五合板等薄板製成空心體,這樣會形成對低頻的強吸收。
4.盡可能避免用石膏澆鑄擴散體,雖然製作成本很低,但它會產生金屬聲染色,對音色不利。
5.擴散體各個擴散面的幾何尺寸必須足以與聲波波長相比,才有良好的擴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