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全球最安靜密室

轉貼自人間福報

「安靜」原來也是很恐怖的,據英國媒體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消音室」(見圖/取自網路),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全世界最寧靜的地方,靜得讓人聽得見自己的心跳,待久了會產生幻覺,在這裡待最久的人只待了四十五分鐘。

這間消音室設有一公尺厚的玻璃纖維吸聲綿、雙層絕緣鋼牆和三十公分厚的混凝土牆,能消除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聲音。創辦人奧菲爾德(Steven Orfield)請人做實驗,進入漆黑的消音室內挑戰絕對寧靜,逗留最久的是一名記者,留了四十五分鐘。

奧菲爾德解釋:「房間愈寧靜,人們就聽得到愈多聲音,你會聽到自己的心跳,甚至肺部和肚皮發出的巨響;而沒有了聲音,人們就會迷失,因為房間拿走了感知提示,讓你無法平衡和行動,不到半小時你就得坐下來。」

這間「消音室」被用作研究,美國太空總署曾測試太空人能否在絕對寧靜中集中精神,因太空就像一個「巨大的消音室」。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五)

延續上一篇文章: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四) ,本系列文章僅節錄,有興趣可參閱原文


十三、音響空間要考慮殘響時間問題嗎
原文節錄1:殘響時間對於聽音樂有什麼重要性呢?雖然它不能代表聲音表現的一切,但是它對於聲音的「質」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例如聲音聽起來溫暖與否、飽滿與否、清晰與否;或者是比較明亮的、華麗的等等。
原文節錄2:即使在自己的音響空間中,適當的殘響時間是很重要的。當然,由於我們的音響空間很小,所以不需要像音樂廳那麼長的殘響時間。到底我們要多少殘響時間呢?一般家庭音響空間的殘響時間視空間大小而有不同,通常可以定為0.2-0.5秒之間。殘響時間越長,聲音越華麗;殘響時間越短,聲音越厚實。

編按:不懂殘響室什麼或忘記的人,可以到此看看


十四、 隔音很重要,但是又無奈
原文節錄1:隔音對於聽音響還有實質上的意義,那就是因為噪音降低之後,相對的動態範圍就增加了。例如原來未做隔音前,室內噪音大約有60dB,做過隔音處理之後,噪音值可能會降低到50dB。如此,您就增加了10dB的動態範圍。
原文節錄2:雙層中間夾空氣層的結構永遠比單層的結構對隔音來得更有效。不過要注意的是雙層板之間不能有太多角材相連,否則聲波的振動還是會透過角材從一面傳遞到另一面。



十五、 即使有完美的空間,也要找對器材搭配
原文節錄1:無論您怎麼佈置,每個音響空間難免都會有自己的聲音特質。這些聲音特質還需要找到適合的喇叭,才能發揮紅花綠葉之效。
原文節錄2:每個人的音響空間大小都不同。不同的空間大小也要搭配不同尺寸的喇叭。

編按:好的空間可以比作天時,適合的器材就是地利,最重要的是把這兩者完美結合的人啊!所以要享受良好的聆聽環境,還是需要好好的用心嘗試,多吸收相關知識,否則打造在好的空間,買在好的器材,都只是鮮花插在牛糞上,暴殄天物啊!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四)

延續上一篇文章: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三) ,本系列文章僅節錄,有興趣可參閱原文


十、 東西多比東西少好
原文節錄1:為什麼音響空間裡的東西越多越好呢?因為這些東西會對聲波產生自然的吸收與反射作用,達到自然調節室內殘響的作用。
原文節錄2:質量越重的東西對於中低頻或低頻越會產生吸收作用,有時候可以解決一些中低頻駐波的問題。表面多纖維、多孔軟質的東西則對高頻具有吸收作用。

編按:講到多孔的東西在這裡推薦一下超微孔吸音鋁板,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十一、音響空間的比例重要嗎
原文節錄1:音響空間比例正確恰當,可以將音響空間內的駐波強度降到最低,減少中低頻駐波對於聆賞音樂的干擾。
原文節錄2:到底怎麼樣的比例才是最好的黃金比例呢?如果要簡單點,只要是長寬高的數值不要互成倍數就可。 
原文節錄2:若是講究些,則要背一些簡單的數字,這些數字都是以電腦計算過,駐波強度很低的相關數字。您可以記住以下三組:A. 1.00 : 1.14 : 1.39;B. 1.00 : 1.28 : 1.54;C. 1.00 : 1.60 : 2.33。以上三組數字的1.00代表著房間的高度,其餘二個分別為寬與長。

十二、 駐波只宜智取,不要蠻幹
原文節錄1:駐波並不是只有單一頻率而已,它的範圍很廣,您無法以某種設施去準確的「抵銷」它們。
原文節錄2:駐波的能量很強,通常會比正常音樂的音壓還高十幾dB以上。這麼強的音壓根本不是以用來「微調」的調聲秘技所能夠應付的。
原文節錄3:對付駐波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它。用什麼方法避開呢?用喇叭擺位以及變換聆聽位置的方式來避開。
原文節錄4:對付駐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造一個比例恰當的音響空間。

編按:第四點實在是太傷口袋了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三)

延續上一篇文章: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二) ,本系列文章僅節錄,有興趣可參閱原文


七、反射、吸收與擴散三者必須巧妙運用
原文節錄1:音響空間中「反射」、「吸收」與「擴散」三種表面處理大原則。這三種手段必須靈活運用,並儘量在大原則的範圍之下發揮您的想像力。
原文節錄2:我們精心的調配反射、吸收與擴散聲波,為的就是要得到「溫暖」、「飽滿」、「柔和」、「豐潤」、「清澄」、「透明」的聲音。

編按:我想聲學萬變不離的就是這三宗

八、二次餘數擴散器十分好用
原文節錄1:二次餘數擴散器有一個擴散特性:如果以中心頻率為準,它擴散範圍的低限可以向下延伸到中心頻率以下約半倍頻(假若中心頻率為1000Hz,半倍頻就是750Hz),上限則很高,可以達到中心頻率的(N-1)倍。假設中心頻率為1000Hz,該二次餘數擴散器的踏步為7,則擴散範圍的上限約6000Hz。

九、 大空間比小空間好
原文節錄1:大空間的容積較大,喇叭發出來的聲波受邊界(六面牆)扭曲程度比較小,您所得到的聲音將會比較正確。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我們使用電腦軟體做喇叭測試時,通常都必須要求在越大的空間下測量。因為聲波少了邊界的干擾扭曲,測試結果才會越準確。
原文節錄2:在大空間中,我們所需要考慮的是空間的多功能共用、聆樂時的干擾、以及喇叭的低頻量感是否足夠等問題。
原文節錄3:小空間中,喇叭發出的聲波受邊界扭曲得很嚴重,駐波的危害也遠大於大空間中,低頻段的延伸也永遠受限。

編按:所以如果沒有太多預算弄一間小型視聽室的話,居家空間裡最適合做聆聽空間的,大概就是客廳了!!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二)

延續上一篇文章: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一) ,本系列文章僅節錄,有興趣可參閱原文


四、 軟調空間比硬調空間好
原文節錄1:地板、天花板、四壁屬於夾板或石膏版或木板釘成者,就是屬於軟調空間。什麼是硬調空間?天花板、地板以及四壁都以鋼筋水泥或磚砌的空間,就稱硬調空間。大部份台灣的居住環境都屬於硬調空間;而大部份歐美、日本的居住空間都屬軟調空間。
原文節錄2:硬調空間無法適量的吸收過多的高頻段與中低頻段,造成聆聽音樂時高頻段過於刺耳或中低頻段過於壓迫的缺點。
原文節錄3:軟調空間可能也會存在低頻段吸收過量,產生低頻不夠結實的缺點。

編按:原作者在這一段下了這樣的標題,我想補充一下。為什麼軟調比硬調好?其實有兩個原因:1.人耳對中高頻音較敏感,所以太硬的空間音樂聽起來會非常不悅耳,而低頻不結實的部份只是讓你感覺好像少點了什麼,但卻還不致於不舒服。2.低頻音因為波長長,所以在處理上比較麻煩,通常還滿佔空間的。

五、要如何把硬調空間轉變為軟調空間
原文節錄1:要將將硬調空間轉化成軟調空間,首先可以動手的就是四面牆壁。這四面牆壁可以請木工師父用石膏板釘一個夾層,夾層裡鋪玻璃纖維棉。這樣的作法既不會耗去太多夾層空間,也可以多一層的隔音效果。
原文節錄2:一般居家的地板都是鋪磁磚或再釘一層實木地板。您可以在這樣的地板上鋪上一塊厚厚的羊毛地毯,地毯的大小最好是大約與喇叭至聆聽位置這一塊空間的大小相近。這一塊地毯的作用在於吸收一些從喇叭射到地板、以及從天花板反射到地板的聲波。通常,這塊地毯只會對中頻以上的頻率有效,對於中低頻、低頻是沒有什麼吸收效果的。
原文節錄3:天花板要避免凹型的造型,多做凸出的造型或弧形。因為凹型會使聲音聚在某處,而凸型或弧形可以擴散聲波。將天花板分割成幾個區,以每區互不相連的原則來設計造型。
編按:這個部分補充一下,其實多擺一些家具,或沙發椅也有幫助。

六、硬調變軟調之後,空間的表面要如何處理
原文節錄1:喇叭後牆要硬。只需要較小的擴大機,再藉由後牆的反射,結合成足夠結實的聲音。
原文節錄2:側牆要吸收。在喇叭與聆聽位置之間的二側牆做吸音表面處理。這個區域是喇叭發出聲音後,第一次反射音的來源。而第一次反射音如果過強過多,會對直接音造成干擾,影響定位感的清晰。此外,因為第一次反射音過多,也會造成中高頻以上對人耳的壓力,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聲音太亮太刺耳。
原文節錄3:聆聽位置後面要擴散。從聆聽位置開始到後牆的這個區域來做擴散。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一)

繼「音響空間二十要」之後,原作者又發佈了新的十五守則,特別在此節錄部分內容供各位讀者參考。


一、每個音響空間都有其不同的聲音特性
原文節錄1:每一個音響空間就好像每一個人,都會有其不同的聲音特性。人會因為聲帶的結構,胸腔腹腔的不同共鳴而產生不同的聲音。同樣的,每一個音響空間也會因為不同的空間大小、比例、室內裝潢而擁有自己獨特的聲音特性。
原文節錄2:即使使用完全相同的音響器材,只要是音響空間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特性。這些不同的聲音特性就好像不同的音樂廳,只要是成功的音樂廳,就會擁有它們各自迷人的聲音魅力。相同的,只要是成功的音響空間,也都會擁有自身迷人的聲音魅力。

編按:其實這也是聲學如此讓人著迷的地方,正因其變化多端難以掌握,就讓打造出良好的事聽環境這件事更顯得難能可貴。

二、理性的音響迷應將自身的排他性降到最低
原文節錄1:當您以自身的「音響空間聲音特性」、「聆樂習慣」以及「偏好」為標準,去對別人做負面評斷時,不要忘了,別人也同樣可以利用這樣的立足點對你做負面評斷。
原文節錄2:藉由反思,嘗試的去發現別人音響效果的美處。

編按:這個部分對筆者來說,也是一個正在進行的修煉。只要觸及人類感覺的領域,對事情判斷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主觀,事實上我們應該試著用不同的領略方式去體會別人的體會才是。

三、 音響空間的音響效果應以現場音樂為標準,而此標準並非唯一
原文節錄1:音響效果好壞的標準在那裡?在於現場音樂的演奏效果。任何罐頭果汁喝起來像不像原來的水果,都必須以新鮮的水果風味為標準去評斷。同樣的,任何的音樂軟體重播的音響效果好不好,也必須以現場音樂的表現為標準去評斷。
原文節錄2:現場音樂的音響效果之美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就古典音樂而言,世界上有許多公認音響效果傑出的音樂廳,它們各有不同的聲音特性。有的溫暖,有的飽滿,有的澄澈透明,有的低頻豐富,有的聲音親密性高(聽起來包圍感很好,樂器好像離您很近)。
原文節錄3:在音響迷的家中,由於經過「不可知的錄音場地聲音特性」,「錄音器材聲音特性」、「重播音響器材聲音特性」、以及「自身音響空間的聲音特性」等四重影響,使得音響迷根本沒有資格去討論誰家的音響效果為「真」。音響迷所能夠著力的,就是討論誰家的音響效果為「美」。而這個「美」的標準就是以現場音樂的表現為準,而且是多重的美、多重的標準。 

編按:這一點在先前的二十要中即開宗明義的提到不過我想我可以簡單一句總結,那就是「你聽起來爽就好」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音響空間二十要(五)

延續上一篇文章:音響空間二十要(四)

十七要:各處角落做斜面
原文摘錄一個房間有四個牆角,這四個牆角都是積蓄低頻能量最強之處,如果能夠將角落的低頻能量適當打散降低,會有助於整體聲波的均勻分佈。要如何降低角落的低頻能量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天花板到地板做個斜面,讓直角角落轉變成斜面。
斜面到底要多大?不一定,越寬的斜面能夠讓越低的頻率「轉向」(斜面的尺寸要大於想要處理頻率的波長),越窄的斜面所能處理的頻率就越高,您要怎麼做都可以。不過不要忘了,斜面裡的空腔一定要塞滿玻璃纖維棉。
如果角落不做斜面,改做弧面可以嗎?弧面比斜面更好,但是一樣要將空腔塞滿。樑柱下方的直角是否也要做斜面或弧面?做了更好,不做也可以(如果沒有嚴重的高頻鈴振聲)。其實樑柱下的直角可以將捆狀泡棉或玻璃纖維棉固定在那裡,再以漂亮的布料做框架美化外觀,這樣效果就很好。


十八要:複雜細緻白做工
原文摘錄1有些人將空間的表面處理做得很繁複,很細緻,如果說這是為了美觀,那倒無可厚非;如果說是為了空間處理,那可能就是白做工了。什麼叫做複雜細緻的做法?有些人喜歡做許多小鋸齒表面或小曲面,甚至特別的造型,並且期待這些做法可以「擴散」聲波。
更進一步說,如果您想利用斜面來改變低頻的行進方向,降低低頻峰值的產生,那就要有非常大的斜面。但是,非常大的斜面(例如以木板釘成)不僅木板本身的重量會吸收中頻或低頻(是木板重量而定),而且空腔還會助長所吸收的量。
原文摘錄2再來說到細緻的造型或鋸齒線條。從波長的理論來觀察,細到三、五公分的鋸齒線條能對什麼頻率產生改變方向的作用?以3公分為例,它僅能作用11kHz以上的高頻,而11kHz以上的高頻很容易在空氣中就被自然吸收了,當然也很容易被軟質材料吸收,根本就用不著請木工做那麼複雜的造型。再者,這麼高的頻率其實我們不需要特別處理,我們首要處理的是大約2kHz -4kHz的高頻,因為2kHz-4kHz的高頻段如果量感太多,就會造成刺耳的感覺。


十九要:木作空腔愛又恨
原文摘錄許多人喜歡用木料來做音響空間的聲音處理,這沒有什麼不對,但木作造型充滿陷阱,讀者不可不察。前面一直強調,木材(木板)本身會因為重量的不同,空腔的大小而吸收不同的中頻、低頻,假若聆聽空間內木作造型太多,又不牢固,很容易就會吸收過多的中頻或低頻,造成低頻基礎不夠紮實,中頻人聲瘦小的常見缺點,這是我們「恨」的部分。
要知道,音樂規模感的大小與低頻的量有很大的關係,低頻量感充足,音樂規模感聽起來就龐大,反之音樂規模感縮小。再者,如果中頻人聲瘦小,幾乎影響所有的樂器形體,細瘦的樂器或人聲形體基本上就是嚴重的「失真」,它會讓我們在聆聽音樂時聽到扁扁薄薄的聲音,而非有形體的美感。此時,小喇叭變得更小,大喇叭所發出的聲音也像極了小喇叭,更不要說聲音的「寬鬆」了。不要忘了,「寬鬆」是自然樂器的特質,也是音響器材必須表現的聲音美感。
我的經驗是:除非您想拿木作造型或空腔來吸收過多的低頻,否則盡量少用(不是完全不用)木作造型與空腔。拿木作造型或空腔來吸收低頻好不好用?好用!但是,不要忘了前面所說,您很難控制精確的頻率以及吸收的量感。
看到這裡,您一定會認為木作與空腔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應該絕對摒棄。其實不然!假若一個聆聽空間裡面都是硬牆,那麼低頻一定會因為硬牆的強烈反射而硬梆梆、轟轟然,此時不僅低頻Q度與彈性全無,而且無法開大音量。如果低頻能夠得到適當的吸收,才會發出既Q又軟又有勁道有彈性的低頻,這就是我們「愛」的部分。所以巧妙利用木作與空腔(例如櫃子也是空腔)來適度吸收低頻還是有其必要。至於到底要如何運用,那就存乎一心了。


二十要:喇叭大小看空間
原文摘錄五坪的小空間用大型落地喇叭適合嗎?不太適合!為什麼?一來落地大喇叭所發出的低頻能量不容易處理,而且小空間所能「完整」再生的低頻波長也有限制。與其花大錢買落地式喇叭,倒不如買較小的喇叭,如此不僅可以聽到更平衡的高、中、低頻,還能擁有很好的音場表現。
大空間適合用小喇叭嗎?許多人一定認為大空間會讓小喇叭的低頻變單薄,聲音能量不足。理論上如此,實際上卻因為大空間牆面距離遠,對喇叭的反射音干擾降低,使得小喇叭能夠表現出更平直的頻率響應。此時,由於聽到更自然的低頻衰減,反而會讓聆聽者覺得低頻段的延伸更好。所以,我贊成大空間中使用小喇叭。當然,最好的選擇是大空間中使用大喇叭。